颂古五十三首 其四十六

磐陀漠漠秘苍苔,终日跏趺两鬓摧。
纵使不曾呼唤著,何尝谩得阿师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五十三首 其四十六》是释文礼所作,这首诗通过对一个静谧而神秘的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僧人在磐陀(可能指佛塔或禅修之地)上打坐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篇背景与作者
  • 作者生平:释文礼,宋代禅宗僧人,因号灭翁,临安天目山人,俗姓阮,年仅十六岁便依乡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参名师。
  • 创作时间:该诗作于宋理宗淳祐十年,即公元1250年左右。
  1. 诗篇内容分析
  • 描绘的场景:《颂古五十三首 其四十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僧人在磐陀上终日打坐的景象。青苔覆盖的磐陀和僧人双鬓见岁月痕迹的细节,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古老的画面。
  • 主题思想:诗中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打坐场景,还隐含了禅宗对于超脱尘世、领悟本心的追求。诗中提到“四方八面没边疆,暴雨狂风无处藏”,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困扰、寻找内心宁静的境界追求。
  1. 诗歌风格与特色
  • 语言风格:此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出禅宗的内在精神世界。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之处,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远的含义。
  • 意境营造:诗中的意境深远,通过对一个具体场景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于人生、修行和宇宙真理的深层思考。诗句“须知更有壶中路,但向须弥顶外看”体现了诗人对于更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1. 诗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禅宗诗歌的代表之一,《颂古五十三首 其四十六》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禅宗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 影响传承:此诗在禅宗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影响,被后人多次引用和传颂。历代学者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进一步挖掘了禅宗文化的内涵,丰富了禅宗思想的学术探讨。
  1.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 与同时代作品的比较:释文礼的这首诗与同期其他禅宗文学作品相比,同样注重对禅宗哲学的探讨和表达。与其他作品相比,这首诗更侧重于对个体心灵的探索和对超然物外境界的追求。
  • 与后世作品的比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颂古五十三首 其四十六》是一首较早的作品,但它在禅宗诗歌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后世的禅宗诗人常常以此为蓝本,创作出更多反映禅宗思想的作品,使得这一主题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释文礼的《颂古五十三首 其四十六》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也是禅宗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禅宗的思想精髓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