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两浙,春寒秋热。 尘沙劫事在如今,如今不异尘沙劫。
《偈颂十七首 其十五》是宋代僧人释智愚的作品。
释智愚的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佛教哲学和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传达了佛法广大而微妙的特性以及众生对其认知的局限性。
注释:江南地区的两浙,春天寒冷,秋天炎热。 尘沙劫事在如今,如今不异尘沙劫。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简洁有力。诗人以江南两浙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四季分明、气候变化无常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尘沙劫事”指的是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磨难,而“如今不异尘沙劫”则意味着这些苦难和磨难仿佛尘沙一样,已经成为了永恒不变的历史。这首诗通过对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
【注释】 偈颂: 城东圣母坐莲台,大地众生正眼开。 与佛同生嫌见佛,一身难作二如来。 译文: (在城东的)圣母坐在莲花台上,大地上的众生都睁开了眼睛。 与佛一同出生的人,却嫌弃见到佛,因为一个人无法成为两个佛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表达了佛教中关于“佛性”和“众生平等”的观念。首先,诗中的“城东圣母坐莲台”指的是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她的座位就在城东的一座莲花台上,象征着慈悲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