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大士赞 其四

大哉观自在,善观诸音声。
而于诸音声,不作音声见。
是见亦寂灭,亦无寂灭者。
由是离众苦,处处得解脱。
分身十方刹,救度于一切。
然于救度中,而无救度想。
如春在百花,不分长短枝。
又如月在水,不分大小器。
寻声随所念,平等获利益。
是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法。
无量方便门,一一皆成就。
一一成就处,当体皆如幻。
我观如幻相,愿作如幻赞。
若有见闻者,当作如是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音大士赞·其四》是宋代释师范的一首颂文,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深深敬仰和对其救度众生的赞美。以下是对该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介绍:

  1. 作品背景与作者
  • 时代背景:此篇作品创作于宋朝时期。
  • 作者介绍:释师范,是宋代著名的佛教僧侣,他的作品多以颂扬佛法、歌颂观音菩萨为主。他的这一作品不仅体现了深厚的佛学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观音菩萨的普遍崇拜。
  1. 内容解读
  • 主题思想:《观音大士赞·其四》主要表达了观音菩萨具有无边的慈悲与智慧,能够观察并理解世间的一切音声。通过“善观诸音声”这一表述,展示了观音菩萨的神通与智慧。
  • 象征意义:观音菩萨被视为大慈大悲的代表,其救度众生的行为象征着无尽的慈悲。在作品中,“处处得解脱”暗示了观音菩萨无处不在的救赎力量,无论何处都能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与解脱。
  1. 艺术特色
  • 语言表达:作品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佛陀教诲的理解以及内心的感悟。
  • 结构布局: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观音菩萨的特质到其作用,再到人们对其的敬仰,层层递进,展现了一幅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壮丽图景。

《观音大士赞·其四》是释师范对于观音菩萨的颂扬之作,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及民间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