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观自在,善观诸音声。
而于诸音声,不作音声见。
是见亦寂灭,亦无寂灭者。
由是离众苦,处处得解脱。
分身十方刹,救度于一切。
然于救度中,而无救度想。
如春在百花,不分长短枝。
又如月在水,不分大小器。
寻声随所念,平等获利益。
是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法。
无量方便门,一一皆成就。
一一成就处,当体皆如幻。
我观如幻相,愿作如幻赞。
若有见闻者,当作如是观。
首先输出诗句:大哉观自在,善观诸音声。而于诸音声,不作音声见。是见亦寂灭,亦无寂灭者。由是离众苦,处处得解脱。分身十方刹,救度于一切。
译文:观音菩萨真是伟大啊,她善于观照世间的音声。但她并不将这一切视为实相,而是认为这些声音都是幻化的存在。这样的认知让她能够远离一切痛苦,因为她认识到了世间的一切皆是虚幻的。观音菩萨通过化身成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为众生提供救援,解除他们的苦难。然而,她在救援的过程中,并没有执着于自己的救度之心。就像春天百花盛开,不分长短枝;又如月亮在水面上,不论大小器物。只要人们跟随观音菩萨的引导,就能平等地获得利益的帮助。这些都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和十四无畏法,无量方便门,每一种都能够得到圆满的成就。当人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教诲时,就会如同看待幻相一样,将它们看作是自己内心的反映,从而发出如幻般的赞美之声。
注释:
- 大哉观自在:观音菩萨自称为“观自在”,意为她有能力洞察一切,无所挂碍。
- 善观诸音声:观音菩萨善于观察世间的声音,包括各种语言、音乐、自然声音等,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 不作音声见:观音菩萨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幻化的存在,她不将它们视为真实的存在。
- 是见亦寂灭:这种认知让她明白,无论世间的事物如何变化,最终都会归于寂静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
- 由是离众苦:观音菩萨通过这样的认识,能够摆脱世间的痛苦和困扰。
- 处处得解脱:无论是身处何种境地,观音菩萨都能够通过自己的修行,找到解脱之道。
- 分身十方刹:观音菩萨有无数的化身,分别出现在不同的世界和角落,为众生提供救援。
- 救度于一切:她不仅出现在人间,还出现在地狱、畜生道等各种生灵中,为他们提供救助。
- 而无救度想:观音菩萨并不执着于自己的救度之业,她只是随缘而行。
- 如春在百花:比喻观音菩萨如同春天般温暖,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众生带来生机和希望。
- 不分长短枝:比喻观音菩萨的智慧无边无际,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困境,都能化解其中的矛盾。
- 又如月在水:比喻观音菩萨如同明亮的月光,无论遇到多么黑暗的地方,都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 寻声随所念:观音菩萨总是根据众生的心愿和需求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 平等获利益:无论贫富贵贱,人们都能得到观音菩萨的帮助,得到平等的利益。
- 是三十二应:这是观音菩萨的众多应化身之一,代表她能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 十四无畏法:指菩萨的四种无畏心,分别是慈悲心、智慧心、平等心和无我心。
- 无量方便门:观音菩萨拥有无量的神通,能够运用不同的手段来帮助众生。
- 一一成就处:每一种成就都代表观音菩萨的一种境界,她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地。
- 当体皆如幻:无论成就了什么境界,都是虚幻的,都是无常的。
- 我观如幻相:观音菩萨以如幻的眼光来观察世间的一切,看到它们的真实面貌。
- 愿作如幻赞:她希望自己的行为和言谈都能反映出这种如幻的境界。
- 若有见闻者:如果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教诲,他就会成为观音菩萨的弟子。
- 当作如是观:他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看待世间的一切,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