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之严

对蒲方话萝窗底,又握山藤破晓烟。
领取桐江到家句,子规啼在月明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僧之严》是北宋诗人释智愚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对高僧的敬重和赞扬之情。在这首诗中,释智愚通过对云游四方、阅历丰富的苦行僧的送行场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真谛的深刻理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释智愚于16岁时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

  2. 创作背景:释智愚的创作背景丰富而深厚,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佛教教义,也融入了他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哲学思考。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推崇佛教思想,释智愚作为一位僧人,其作品中自然少不了对佛理的探讨与颂扬。

  3. 诗歌原文及赏析:《送僧之严》全篇如下: 对薄方话萝窗底,又握山藤破晓烟。领取桐江到家句,子规啼在月明前。

  • 诗句解析:“对薄方话萝窗底”,这里的“薄”字,可以理解为轻纱或者帘幕,象征着一种朦胧、神秘的气息。“方话萝窗底”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让人联想到深夜时分,月光透过窗户洒下,与帘幕上的薄雾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清幽又神秘的氛围。这种描绘方式使得整首诗的氛围更加浓厚,仿佛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那种静谧与安详。
  • “又握山藤破晓烟”,这里的“山藤”可能指的是山路旁的藤蔓植物,它们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破晓烟”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觉,仿佛整个山林都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这样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诗人正在用这种方式向读者展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 “领取桐江到家句”,这里的“桐江”可能指的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它发源于桐庐山,流经许多地方后汇入大海。“到家句”则暗示着这条河流如同一条回家的通道,带领着诗人回到了心灵的港湾。这种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之情的深切怀念。
  • “杜鹃啼在月前”,这里的“杜鹃”是一种鸟类,它的叫声常常被人们用来表达离别之情。“月前”则意味着在月亮升起之前,也就是夜晚即将结束之际。这种描绘方式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复杂而深沉,仿佛诗人正在通过这种描绘来表达他内心对于离别的无奈与伤感。
  1. 主题思想:从整体上看,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高僧的敬重和赞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通过对云游四方、阅历丰富的苦行僧的送行场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真谛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对高僧的礼赞,也是对人生旅途的一种反思和总结。

《送僧之严》不仅是一首表达对高僧敬意和赞美的宗教诗歌,也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