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蒲方话萝窗底,又握山藤破晓烟。
领取桐江到家句,子规啼在月明前。
注释:
- 对蒲方话萝窗底:在梧桐之下,与蒲草相对,仿佛是在萝窗之中对话。
- 又握山藤破晓烟:又在山藤的笼罩下,迎接清晨的薄雾和烟雾。
- 领取桐江到家句:我领受了桐江的家训,即归隐山林的意思。
- 子规啼在月明前:子规鸟的啼叫在明亮的月光之前就开始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僧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归隐山林的祝福和期待。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性。
对蒲方话萝窗底,又握山藤破晓烟。
领取桐江到家句,子规啼在月明前。
注释:
【注释】: 1. 毡拍板,无孔笛。毡拍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羊皮制成的,拍打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笛子是竹制的,吹奏时发出悠扬的旋律。两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2. 省要乞一言,虚空轰霹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和音调,以达到和谐的效果。 3. 临机不解,转身又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突然的变化或者突发的情况
【注释】 宣:宣布。兴化:唐代宗室支派,以宣城(今安徽宣城)为郡。问答图:即《宣和画谱》所载之《宣和画谱》卷五“宣和画谱”中的《宣和画谱》。庆会:指君臣欢聚庆贺。豁:开。全机:万事皆通的意思。百亿:形容极多。乾坤:指天地之间。光辉:光彩照耀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赞美宣纸的质地、色泽和神韵,表达了对宣纸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诗人用“庆会”二字,把宣纸放在君臣欢聚庆贺的场合下赞颂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写冤仇和债主的相遇,中间两句写双方矛盾冲突的原因,最后两句写双方和解的过程。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冤有头”是说:仇怨有原因。“债有主”是说:债务有欠方。“天然欲访庞翁”是说:天生要见这个老翁。“恰好撞著此女”是说:恰恰遇见了这个女子。“揣尽家私,瓜甜蒂苦。”是说:把家里的全部财产都拿出来,结果却得到了不甜的瓜果,原因是:把甜的瓜蒂也挖出来吃掉了
注释 - 肃宗:指唐朝皇帝李亨,即唐肃宗。 - 问忠国师:指的是向忠信的和尚询问关于调御之道。 - 十身调御图赞:一种道教修行方法,意指通过修习“十身调御”,以调和身心,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 万乘:古代帝王的尊称,指代皇帝。 - 垂衣而治:形容皇帝不亲自过问政事,而是让大臣们处理国家大事。 - 答处太颟顸:回答得太过马虎,没有认真对待。 - 十月清霜重:描绘了深秋时节,寒气逼人的景象
【注释】参药山:即药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图赞:指绘画作品的题赞。黑豆:形容黑云。 青松:松树。癯然:瘦削的样子。老比丘:年老的和尚。吾无隐:我无处躲藏。云水曲周遮:指佛教中所说的云遮雾绕的神秘境界。周遮:遮蔽。傍人眼里花:指佛家的花果世界。 译文及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药山景色之神奇、美丽和神秘。 首句“黑豆数无穷”形象地描绘了药山上空浓密的云雾,仿佛是无尽的黑豆。这里的“黑豆”既指自然界中的云
【解析】 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藏头露影问来由”意思是:你隐藏的身影,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却把西江尽力酬”意思是:我却要用西江水来尽情地报答你。“回首眼空天地窄,不知身在御街游”是说,我回头望去,天地好像都变得狭窄了,自己却像飘浮在空中一样,不知道身在哪里。 注释中涉及的关键词有:庞居士、马大师、图赞、西江、御街。赏析中应抓住关键词展开,如“庞居士”是这首诗中的人物
这首诗描述了庞居士全家外出求神拜佛的场景。诗中的关键词“图赞”表示寻求帮助和祝福。 第一句:“神出鬼没,接响承虚。” 这里的“神出鬼没”形容庞居士的家人们行动神秘莫测,如同神仙一样不可捉摸。而“接响承虚”则形容他们的行为灵活多变,善于应对各种情况。 第二句:“这一火络,邪法难扶。” 这里的“火络”可能是指一种强大的法术或者势力,而“邪法难扶”则表示这种力量强大到无法被轻易抵挡或消除。
【注释】 黄檗:即黄檗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曹洞宗的别称。礼佛掌宣宗图赞:是黄檗禅僧对唐宣宗所作的颂诗。 七赤之躯:指宣宗皇帝的体貌特征。 额有圆珠:额头上像圆珠一样明亮发亮。 问著便掌,胆大心粗:意思是说,宣宗皇帝一见到禅师就敢于下拜,其胆量和心胸都十分粗犷豪放。 不是大中天子:意谓不是正统的天子。 几乎唤马作驴:比喻宣宗皇帝昏庸无能,连马都不如。 大家水底按葫芦
【诗句释义】 文宗问:终南山的蛤蜊瑞相图赞。 译文:皇上询问终南山的蛤蜊瑞相图赞美之词。 注释:终南山,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名山,以秀美著称。蛤蜊,这里指蛤蜊图,即蛤蜊形的图画。文宗,唐武宗李炎(814—846年)的年号是会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得到皇帝的赏识后写的一首应诏诗。诗中“人言大士应身,我也疑他真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皇帝赞赏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
【注释】 初而欣:起初很欣赏。久而厌:久而久之就厌倦了。明月夜光:指月亮在夜晚的光辉。多逢按剑:多次碰上持剑的人。信得及:相信能够实现。自有灵验:自然有灵验。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和尚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向往清静的生活。首句“光禅者请赞”,光禅师请赞颂。诗人以禅宗的空寂之境为背景,通过描写光禅师与俗世的交往来表现其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次句“初而欣,久而厌”是说开始的时候,他对世俗生活感到高兴
衍巩珙三禅德之国清 衍巩,地名,在今四川彭山。珙,字国璋,号三隐居士,蜀中大儒,曾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他与友人游历名山胜境,以抒发其志节。“国清”即天台山的国清寺,是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为我国佛教禅宗发祥地,也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谁知三隐寂寥中,因话寻盟别鹫峰。 “三隐”指王摩诘、孟浩然、李白。王摩诘(659-740),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世称王右丞。孟浩然(689-740),字浩然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下面分别对诗句进行逐句解读,并附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第一句:“光芒曾不著纤埃,拂拭磨砻心已灰。” - 注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光芒"比喻才华或成就,"纤埃"意指微小尘埃,象征微不足道的成就或利益。"拂拭磨砻"则形容经过一番努力后感到疲惫、灰心,不再有追求的欲望。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功名利禄时
【注释】 文禅人临哀北堂:文禅人在北堂上哀悼。文禅人,指唐末诗人文天祥,他因抗元而牺牲在大都狱中。“临哀北堂”是说文天祥被害后,他的家人来到北堂哀悼。 卷衣东去泪沾巾:文天祥被害后,其家眷带着衣物向东而去,途中泪水沾湿了衣襟。 兰谷风香二月春:兰谷,即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3千米的兰渚山下。兰亭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别墅,后人称此地为兰亭。二月春是指农历二月,正值春季。 天地豁空舒笑眼
【注释】 逢:遇到。侍者:仆人。销铄(shāo):熔化,消融。精微:精细微妙的东西。青鞋:青色的鞋子。蹈破:踏穿。几重云:几层云彩。鹫峰:即鹫岭,在浙江天目山中,为佛教圣地之一,相传唐代高僧慧理曾于此讲经说法,故又名灵隐。孤顶:山峰之巅。祇:仅。秋光:秋天的景色。分:分享,共赏。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写下这首赠别诗。诗人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友人离去的情景
注释:这个禅人烧的柴火,到了头也烧不完,纵使见到火烧也无法吹灭。 这些年来年去,时间在消磨,我不允许春风管带这些柴火。 赏析:这首诗通过写柴火的燃烧过程和自己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奈的态度。诗人用“干不尽”,“难吹”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柴火燃烧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最后一句“不许春风管带伊”,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抗和不屈,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
电岩相者 妙处未形三寸舌,神眸一烁更无馀。 季咸退舍许负死,湖海识人方见渠。 注释: 电岩相者:形容人的才思敏捷。电岩石刻上,有一块石碑上的字迹,是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电岩,即电石山,位于山西蒲县境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指观察、分析。此句意即观察电岩石刻,发现其书法之美。 妙处:好的地方;好处。未形:尚未形成。三寸舌:比喻说话不多,言辞简洁。 神眸一烁:形容目光炯炯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