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三首 其十一

远之莫及故曰短,踪之不即故曰蓬。
波波浪浪,西西东东。
直钩已挂双峨碧,一桡香散芦花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十三首·其十一》是一首由宋代释智愚创作的文学作品。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佛教禅宗思想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下面将对该诗的内容及其背景进行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出家、受法到最终圆寂的完整过程。在众多弟子中,他以慧空为代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禅学作品。

  2. 诗歌内容:释智愚的《偈颂十三首·其十一》是其中的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禅宗哲学的理解。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波波浪浪”、“西西东东”,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此外,诗歌中的意象“直钩已挂双峨碧”和“一桡香散芦花风”等,都巧妙地运用了自然元素,与禅宗的禅宗理念相呼应。

  3. 艺术手法: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隐喻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广泛的寓意性。

  4. 历史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传递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释智愚的《偈颂十三首》不仅是其个人修行心得的体现,也成为了研究禅宗思想及宋代文学的宝贵资料。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动态,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思考的空间。

释智愚的《偈颂十三首·其十一》不仅是一首表达禅宗哲学思想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诗歌和禅宗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深入理解佛教禅宗的精神内核,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