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三首 其十二

十万里水云踪迹,七百年西竺陈人。
眼睛乌律卒,面子黑鳞皴。
传衣付法,惹起埃尘。
如今红紫乱朱纷然而出,岂止乎少林五叶一花之春。
斯临远讳,荐此溪蘋,万古千秋累子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十三首 其十二》是宋代诗人释安永的作品。《偈颂十二首》中,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佛法的理解与感悟。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意解析
  • 诗中通过“人间正月十五日,西来祖意若为陈”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节日场景。正月十五日,人们纷纷出门赏月、燃放烟花,而“西来祖意”则象征着佛陀的智慧与慈悲。这表达了诗人对佛祖智慧传承的赞美。
  • “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楼上楼下灯火通明,车马行人川流不息,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一口吞尽三世佛,牙如剑树眼如铃”则是对佛陀智慧的极高赞誉。佛陀的牙齿如同锋利的剑树,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象征着他能够洞察一切、普渡众生。
  • “断弦不必鸾胶续,只要知音侧耳听”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寻的感慨。世间的美好事物如同断了的琴弦,不需要再用胶水来粘合,只要有懂得欣赏的人在一旁聆听就能恢复生机。
  • “试问卧云深处客,不知何以答升平”则是对隐居生活的思考。诗人询问隐藏在云雾深处的客人,不知如何回答世间的太平盛世。
  • “荡然至化难逃避,万里尧天一点云”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的渴望。即使达到了极高的修行境界,也难以完全逃避世间的纷扰,但至少还有一抹淡淡的云彩可以寄托自己的心境。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楼台上下火照火”、“一口吞尽三世佛”,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了节日的热闹与喧嚣。
  • 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画面,同时也表达了对佛祖智慧的赞美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 整体上,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富有韵律感,而且在意境营造上也独具匠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1. 文化意义
  • 《偈颂十二首》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在宋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影响,以及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 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偈颂十三首 其十二》是一首集文学艺术与宗教哲理于一体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从艺术手法、内容深度还是文化意义上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还能深入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