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南叔凯

苦思南叔凯,相别已多年。
生与慈云近,灯从智者传。
怜渠如我癖,忤俗是诗篇。
桥畔青松老,期来看瀑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南叔凯》是宋代诗人释元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释元肇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面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释元肇(生卒年不详,字圣徒,号淮海),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潘。
  • 生平经历:释元肇十九岁剃染受具,后历住吴城双塔、杭之灵隐等寺,最终寂于径山。
  1. 诗歌原文及解读
  • 诗歌全文:苦思南叔凯,相别已多年。生与慈云近,灯从智者传。怜渠如我癖,忤俗是诗篇。桥畔青松老,期来看瀑泉。
  • 诗歌解析:首联“苦思南叔凯,相别已多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南叔凯的深切怀念和长时间未见的感慨。颔联“生与慈云近,灯从智者传”,则描绘了与友人相聚时的宁静美好景象,以及通过智者传递的佛法智慧。颈联“怜渠如我癖,忤俗是诗篇”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独特个性的喜爱以及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尾联“桥畔青松老,期来看瀑泉”则是对未来重逢场景的期待与憧憬,青松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瀑泉暗示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1. 文学价值
  • 思想深度:释元肇在诗中融入了佛教元素,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 艺术特色: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情感,体现了释元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1. 社会影响
  • 文人交流:释元肇通过诗歌与其他文人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 佛教传播:作为僧人,释元肇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其宗教理念的传播,对佛教文化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寄南叔凯》不仅是释元肇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是他作为僧人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魅力以及释元肇本人的精神世界。同时,这也提醒人们珍视人际关系中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