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心先生三首 其二

华发萧骚减带围,可胜忧国更伤时。
乐天名位微堪酒,灵运池塘不废诗。
架上牙签烧烛短,窗间花影转春迟。
天教惜取如椽笔,要勒磨崖大字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水心先生三首 其二》是宋代诗僧释元肇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第二首。释元肇,俗姓潘,字圣徒,号淮海,生于1189年至?之间。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年轻时剃染受具,后在吴城双塔、杭之灵隐等地居住,并最终归于径山。他的诗作风格独特,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见长,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上水心先生三首》不仅是对释元肇个人生平和诗歌创作历程的记录,更是一部反映了宋代文化风貌和诗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到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精湛和深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从艺术成就上看,《上水心先生三首》展现了释元肇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如“华发萧骚减带围”和“可胜忧国更伤时”等诗句,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此外,释元肇的诗歌还融入了佛教哲学思想,如“天教惜取如椽笔,要勒磨崖大字碑”,这不仅是对文字艺术的赞颂,也是对佛法真谛的领悟。

《上水心先生三首》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其情感的真挚与深邃。释元肇的诗歌不仅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例如,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价值。

《上水心先生三首 其二》作为释元肇众多作品中的一部佳作,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风采,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分析释元肇的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