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陶欢

不见陶欢今四载,欣然复会在通川。
行囊觉重添新稿,颜貌如前转少年。
到处诸侯争下榻,醉来骑马似乘船。
掉头又向何方去,笑指长洲万顷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林陶欢》是一首由宋朝的释元肇创作的诗词,该诗的创作年代为宋代,属于七言律诗的体裁。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释元肇,字圣徒,号淮海,俗姓潘,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他在十九岁时剃发受具,曾居住于吴城双塔、杭之灵隐等寺院,并在寂于径山后有所成就。
  2. 诗句原文:不见陶欢今四载,欣然复会在通川。行囊觉重添新藁,颜貌如前转少年。到处诸侯争下榻,醉来骑马似乘船。掉头又向何方去,笑指长洲万顷莲。
  3. 主题内容:《送林陶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回归的喜悦与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诗中描绘了友人在长时间分别后的重聚场景,通过“行囊觉重添新藁”和“颜貌如前转少年”等句,传达出对友情深厚和岁月变迁中友情不变的信念。此外,通过对各地诸侯争相欢迎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对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尊敬。
  4. 艺术手法:《送林陶欢》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特别是“醉来骑马似乘船”,将朋友归来时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情感状态。
  5. 历史影响:作为宋诗的一部分,《送林陶欢》不仅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展示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送林陶欢》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对于研究宋代诗歌的学者,还是普通读者,了解和欣赏这首诗都能带来不同的收获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