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一上一消魂,触目犹多古迹存。
溪水流来闻越号,舟人指点是胥门。
烟云弄晓青山澹,城郭初晴碧瓦昏。
鱼跃鸢飞归至化,当时歌舞不须论。
姑苏台放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姑苏台放生》是宋代诗人释元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描绘苏州古城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深怀念和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作者简介:释元肇,字圣徒,俗姓潘,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释元肇十九岁时受具足戒,曾居住于吴城双塔、杭州灵隐寺等名胜古迹,晚年则在径山寂居。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多有抒发对佛教哲理的领悟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诗歌原文:《姑苏台放生》全文如下: 高台一上一消魂,触目犹多古迹存。溪水流来闻越号,舟人指点是胥门。烟云弄晓青山淡,城郭初晴碧瓦昏。鱼跃鸢飞归至化,当时歌舞不须论。
诗歌赏析:《姑苏台放生》通过描绘苏州古城的高台、古迹以及山水之美,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其中“高台一上一消魂”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站在苏州古台上时内心的震撼与感动。而“鱼跃鸢飞归至化”则寓意着自然界万物的和谐与回归,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烦恼的宁静与超然。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既体现了释元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姑苏台放生》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宋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