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教下第归

奏赋长安不遇知,丈夫失意肯生悲。
科名自古与风汉,造物至今犹小儿。
道在布韦轻将相,时危耕钓隐英奇。
渡江亦谒青山不,应念曾公为制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渭下第归》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描述了其科举失败的经历及其内心感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字文清,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是中国明代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被誉为“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和“青藤画派”之鼻祖。
  • 生活经历:徐渭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曾担任过浙直总督胡宗宪幕僚,帮助其擒获徐海和汪直。然而,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因杀继妻而被下狱论死,最终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未遂。后因张元忭等人的帮助而得救,得以继续漂泊江湖,晚年生活贫困潦倒,藏书被变卖殆尽。
  1. 作品原文
  • 《下第归》一文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了徐渭科举失败后的心境变化。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徐渭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挣扎与抗争,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 文章开篇通过描绘徐渭年轻时的才华和遭遇家庭变故后的生活状况,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作者详细叙述了徐渭科举失败的经过,以及他在失去挚友和遭受迫害时的精神状态。
  • 文中还展示了徐渭晚年孤独无助、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1. 作品主题
  • 对理想的追求:徐渭的一生充满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对功名的追求从未放弃,但多次科举不中使他深感挫败。这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地位和名誉的强烈渴望,以及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挣扎。
  • 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作品不仅展现了徐渭个人的悲剧命运,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残酷和不公。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场腐败以及政治斗争对知识分子的影响,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 人生哲学:通过徐渭的经历,作品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即使在困境中,徐渭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精神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文学价值
  • 独特的艺术风格:徐渭的艺术风格独特,他的绘画和书法都能体现这一特点。在《下第归》中,他用简练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这种艺术手法在古代文学中尤为罕见。
  • 深刻的思想内涵:作品不仅展现了徐渭的个人经历,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通过对科举制度、官场腐败等问题的探讨,作品引发了读者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现状的深思。
  • 历史价值的传承:《下第归》作为徐渭的作品之一,对于研究明代文化、艺术以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徐渭下第归》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明代一位伟大文人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通过对这篇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徐渭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时坚持和乐观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