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复一月,此月又过五。
两轮日月何奔忙,百年弹指如虚度。
物不迁,还知否。
不是佛,亦非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一月复一月,此月又过五。
两轮日月何奔忙,百年弹指如虚度。
物不迁,还知否。
不是佛,亦非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是南宋诗人释道原所作的一首偈颂诗,为佛教的颂文。全诗共一百三十六句,每句七个字,四句成一句,共一百零二句。此篇乃以韵文表达禅理之语,故称“偈颂”。它与同时代的其他偈颂相比,在内容上更为深奥,在语言上更富诗意。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佛祖舍利的传说。据说,佛祖舍利是佛陀涅槃后,由弟子们将身体火化后所得的遗骨,后来被埋在阿育王塔中。据传说,阿育王塔内藏有一千六百八十颗舍利子。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弟子们在他的尸体上撒了七万粒沙子,然后用七万粒沙覆盖住尸体,并在上面浇上七万粒水。最后,他们把尸体埋在塔里,并在塔顶上放了一座金棺。这座金棺就是阿育王塔。而塔内的一千六百八十颗舍利子就藏在塔顶的金棺之中。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中的“偈颂”一词,是指用韵文来表达禅理的诗歌。这种诗歌在佛教中非常流行,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佛教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