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三十六首 其三

绝毫绝釐,日面月面。
号令四驰,风行草偃。
拔山超海杳无踪,风从龙兮云从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三十六首 其三》是宋代诗僧释心月所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释心月,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后在理宗嘉熙二年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至淳祐六年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后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去世。他的一生致力于禅宗修行与传教,留下了诸多作品。

  2. 创作特点:《颂古三十六首 其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表达。它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3. 主题思想:该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通过对“无位真人”、“急须著眼看仙人”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达到精神自由境界的向往。诗中通过“百年将底作津梁,直指心田是道场”等句子,强调了心灵的觉醒和对内在世界的探求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4. 文学影响:《颂古三十六首 其三》作为宋诗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古典诗歌形式,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化、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宝贵资料。

  5.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颂古三十六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独到见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对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颂古三十六首 其三》不仅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而闻名,而且因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学者们的高度评价。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无论是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哲学思想,还是对于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颂古三十六首 其三》都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