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三十六首 其四

无寒暑处报君知,不离寒时与热时。
热则乘凉寒向火,不须回避不须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三十六首 其四”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五言诗。此诗以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是《李贺集》中的一篇,收录在《昌谷集》中。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的创作涵盖了多种文体,包括诗歌、赋、铭文等。
  • 创作年份不详,但据推测可能在唐宪宗元和(806年—820年)年间,这是唐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
  1. 诗歌内容
  • “天上碧通透,人间黄浊流”开篇即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天地间的差异。这里的“碧通透”形容天空清澈明亮,而“黄浊流”则指地面上的浑浊水流,形成鲜明对比。
  • “玉龙盘曲藏宝珠”则通过比喻的手法,将玉龙比作珍贵的宝物,暗示世间的美好与神奇。
  • “银瓶乍破水浆迸”则形容了银瓶破裂时水花四溅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动态。
  • “石上清泉滴沥秋”则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清泉在石头上滴落,声音清脆悠扬。
  1. 艺术特色
  • 李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神秘色彩。例如,他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深层的含义。
  • 在形式上,李贺的诗歌多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这种形式紧凑、节奏明快,非常适合表现其诗中的情感与意境。
  1. 历史影响和评价
  • 尽管李贺的诗歌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的诗才和独特风格在后世被许多文人墨客所赞赏。
  • 当代学者对李贺的评价也颇为积极,认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颂古三十六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作,也是唐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