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鼎盖普门开,苦海劳生唤不回。
九十春光今又半,空飞花片点莓苔。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八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八十五首》是宋朝诗人释妙伦所创作的诗词作品之一。释妙伦(1093-?),字无俗,浙江钱塘人,南宋高僧、文学家。他在宋宁宗庆元年间出家,曾住杭州慧林寺、福州雪峰崇圣寺等名刹。他的诗作多以禅理入诗,语言清丽,风格雅正,体现了他深厚的佛教文化修养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内容来看,《偈颂八十五首》的诗歌主题涉及了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以及佛学思想等多个方面。《偈颂八十五首·其八十五》是其中之一:“雁山云,台峤月。或卷或舒,或圆或缺。不妨自怡自悦。若到瑞岩定是打教棒折,而今什么时节。”此诗通过描写自然界的云和月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和人生苦乐的认识。同时,“若到瑞岩定是打教棒折”一句,也反映了他对佛法修行的执着与坚持。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例如,“若到瑞岩定是打教棒折”,这里用“打教棒折”来象征佛法修行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形式上,释妙伦的这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这种形式简洁明了,便于传达深刻的思想情感。同时,他的诗作还注重音律美和意境美,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偈颂八十五首》中的“其八十五”以其深邃的佛学内涵、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释妙伦作为高僧和文学家的卓越才能。对于喜爱文学和佛学的读者来说,这是一篇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