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虽远行

天道虽远,人心匪殊。
内直不欺,与天为徒。
对越无愧,陟降恒俱。
祝史陈言,曾非矫诬。
桑林之祷,金縢之书。
至诚感通,如鼓应桴。
神人以和,大信以孚。
不勉不思,自止于符。
天有常道,人无异涂。
志斯一矣,天其远诸。
大道既漓,人心日渝。
背天从欲,覆族亡躯。
作善降祥,为恶速辜。
圣言孔彰,是训是谟。
一念之差,千里而迂。
惟当自修,以反厥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道虽远行》是由宋代诗人释文珦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意义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介绍
  • 生平与时代背景:释文珦,字师白,号无门,是南宋时期著名僧人和诗人。他的生平和创作时间,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 诗歌风格:释文珦的诗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体现了宋诗注重意境和哲理的特点。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天道虽远行,人心匪殊。内直不欺,与天为徒。对越无愧,陟降恒俱。祝史陈言,曾非矫诬。桑林之祷,金縢之书。至诚感通,如鼓应桴。神人以和,大信以孚。不勉不思,自止于符。
  • 译文:虽然天道高远难以触及,但人们的本性并未改变。内心的正直无私,可以与天地共存。对于神明的祭祀和祷告,都是真诚无伪的。通过至诚之心的感通,能够如鼓应桴般自然响应。神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伟大的信任由此建立。无需勉强思考,就能达到心灵的平和。
  1. 诗歌赏析
  • 哲理性: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宇宙间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感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 艺术性:通过对自然界和宗教仪式的描述,诗人展示了其精湛的艺术技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 作品影响
  • 文学地位:《天道虽远行》作为释文珦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释文珦的文学才华,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价值:此诗不仅是释文珦个人的代表作,也是南宋时期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和文化氛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 创作背景
  • 社会环境: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威胁,同时内部政治腐败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文珦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个人经历:释文珦的个人经历可能对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名僧人,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这些体验可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天道虽远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南宋时期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特征,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