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琦上人

万里无寸草,出门便是草。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今岁秋事早,凉风生木杪。
拄杖挑钵囊,锐志不小小。
孰顾他洞山,浏阳寒拾老。
衲僧家行履,不可得寻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琦上人》为宋代诗人释如珙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感情,还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送琦上人》的作者是释如珙,字子璞,号横川,是宋朝的一位僧人。他的生平经历和对佛教的信仰深刻影响了其作品的风格和内容。释如珙年仅十五岁时,便跟随父亲出家为僧,并且在本州广慈院接受戒律。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关于《送琦上人》的创作时间,目前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不过,考虑到宋代文人的文学活动较为频繁,此诗可能在释如珙出家后不久完成。
  • 创作地点:从诗中的“万里无寸草”可以推断,这可能是在远离尘嚣、自然景观丰富的山林之中完成的。这些自然环境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灵感。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万里无寸草,出门便是草。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今岁秋事早,凉风生木杪。拄杖挑钵囊,锐志不小小。孰顾他洞山,浏阳寒拾老。衲僧家行履,不可得寻讨。
  • 翻译:在这首诗中,释如珙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佛法修行的坚定态度。诗句中的“万里无寸草,出门便是草”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而“拄杖挑钵囊,锐志不小小”则表现了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后两句更是直接点明了他对禅宗修行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然。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送琦上人》中,释如珙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如“万里无寸草”、“凉风生木杪”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既表达了诗人的深情厚意,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1. 主题思想
  • 思乡之情:诗中的“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 修行理念:“拄杖挑钵囊,锐志不小小”反映了诗人对于禅宗修行的执着追求。在佛教文化中,修行不仅是个人心灵的净化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送琦上人》不仅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读者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自然和修行的深层次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