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耕云先辈

老子归耕谷口云,几年音信不相闻。
青灯事业难忘处,白社萧条又忆君。
万岳千岩双鬓改,三吴百越一江分。
何当亦用蒲轮起,智者遗编有蠹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耕云先辈》是一首宋代的诗歌,由释行海所作。这首诗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通过诗人与前辈间的交流和思念,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下面将介绍《寄耕云先辈》:

  1. 作者释行海
  • 生平背景:释行海,作为北宋时期的高僧与诗人,其生平事迹鲜为人知。然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 诗作风格:释行海的诗风清新淡雅,善于以自然景观为媒介,表达其哲学思想与人生感悟。在《寄耕云先辈》中,他的这种风格得以充分展现。
  1. 诗句原文与翻译
  • 原文:《老子归耕谷口云,几年音信不相闻。青灯事业难忘处,白社萧条又忆君。万岳千岩双鬓改,三吴百越一江分。何当亦用蒲轮起,智者遗编有蠹纹。》
  • 译文:我像老子一样归耕于谷口的云端,却多年未见音信。在青灯下度过的时光令我难以忘怀,而如今白社荒凉,我又想起了你。万丈高山与千条大江都改变了模样,而我对你的思念之情也如江水般绵延不绝。何时我们也能如同使用蒲轮那样,再次相见?那些智者的遗书在我手中已经破旧不堪。
  1.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该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隐逸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哲理思考: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 艺术特色: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寄耕云先辈》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这是中国古代文人面临政治动荡、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个人生活状态的反思。
  • 个人生活:释行海的个人生活经历,如其出家、隐居的经历,也可能成为诗中情感表达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诗歌主题,也影响了他的人生哲学。
  1. 文化意义
  • 禅宗文化:《寄耕云先辈》体现了禅宗文化中的超然物外、归隐山林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 文人情怀: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寄耕云先辈》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了释行海的个人情感、哲学思考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也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