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浮寻小楼

楼倚飞来小朵峰,每因动业思重重。
三千日月欺王母,百二山河误祖龙。
石浅易知丹井味,洞深难见白云踪。
自惭半座分花雨,无复人听夜讲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竺浮寻小楼》是汤显祖晚年时期所作,诗人在中秋之夜登高赏月时,被小楼上的景致所吸引,并由此触发了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 诗人登上小楼,俯瞰四周的风景。楼倚着飞来峰,每当他动起念头时,便感到思绪万千。这里描述的是楼与飞来峰的关系以及诗人因思绪而引起的情感波动。
  • 诗人提到“三千日月欺王母,百二山河误祖龙”,这两句反映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尽管历经千年,王母和祖龙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
  • “石浅易知丹井味,洞深难见白云踪”描述了楼内外的自然景观。石浅易知丹井味,暗示着楼中或许藏有神秘的丹井;而洞深难见白云踪,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向往和探寻的渴望。
  • 最后,诗人自惭半座分花雨,无复人听夜讲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遗憾。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诗人通过对小楼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哲思的空间。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小楼的独特风貌,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 象征意义:飞来峰和小楼的象征意义在于它们代表了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美。飞来峰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而小楼则代表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哲理思考:诗中的“三千日月欺王母,百二山河误祖龙”等句子,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生的深层次思考。他通过对比古今的变迁,表达了对时间无情、世事如梦的感慨。
  1. 诗歌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释行海(约1590年-约1654年),字空同,号西泠,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僧人兼文学家。他的诗作往往蕴含深厚的哲理,表达了对生命、宇宙乃至人生的思考。
  • 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汤显祖晚年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他的艺术创作达到高峰的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都给诗人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天竺浮寻小楼》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歌,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智慧与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