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倚飞来小朵峰,每因动业思重重。
三千日月欺王母,百二山河误祖龙。
石浅易知丹井味,洞深难见白云踪。
自惭半座分花雨,无复人听夜讲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它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画卷,通过描写天竺浮寻小楼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句“天竺浮寻小楼”中的“天竺”指的是佛教中印度的最高神祗阿修罗,此处借指高耸入云的山峰;“浮”表示轻盈飘动、随风而行的意思;“寻”意为寻找;“小楼”则指山间的一座小楼。整句诗描绘了一座小楼上轻飘飘地漂浮在天竺山上的情景。
第二句“楼倚飞来小朵峰”中的“倚”表示依附或依傍;“飞来小朵峰”则形容山峰之陡峭,如同被风吹拂而来的小朵一般。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小楼的轻盈漂浮和小山的陡峭峻拔,营造出一种空灵超脱的感觉。
第三句“每因动业思重重”中的“动业”可能是指因风而引发的各种事业,这里可以理解为因风而引起的思绪纷乱;“思重重”则形容思绪万千、纷繁复杂。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因风而起的诸多思绪,以及这些思绪带来的沉重感受。
第四句“三千日月欺王母,百二山河误祖龙”中的“三千日月”可能是指浩瀚无边的夜空;“王母”指的是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这里可以理解为天上的神灵;“百二山河”则表示江山如画、景色宜人。这一句诗通过夸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感慨和无奈。
第五句“石浅易知丹井味,洞深难见白云踪”中的“石浅易知”表示石头虽然表面粗糙却容易辨识;“丹井味”可能是指丹砂炼成的井水,这里可以理解为清甜可口的泉水;“洞深难见白云踪”则形容山洞深邃难以探寻到白云的踪迹。这一句诗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清澈泉水的喜爱和对深不见底的山洞的敬畏之情。
第六句“自惭半座分花雨,无复人听夜讲钟”中的“自惭半座”表示惭愧于自己无法与古人一同分享美景;“分花雨”可能是指春天时花朵纷纷落下的景象;“夜讲钟”则可以理解为夜晚时分敲击的钟声。这一句诗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古代文人雅集活动的怀念。
这首诗通过对天竺浮寻小楼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美的自然景色画卷。同时,诗歌中也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