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山水图 其二

烟动芦根出,天高雁点微。
溪林茅屋晚,遥认钓船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山水图其二》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以“水”为主题的山水画。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对该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一、诗歌原文与翻译

1. 原文

横空盘石势,耸壑泻珠玑。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希。

2. 译文

横亘在天空中的石头如同盘踞,它高耸入云,犹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珍珠般的水滴。四周寂静无声,只有钟声磬音回荡。

  • “横空盘石势”形象地描述了山石的雄伟壮观,仿佛横贯天际的巨大岩石。这里用“盘”字来形容山石的形状,暗示其坚固稳重,如同盘绕的岩石一般。同时,“势”字则强调了山石的气势宏大,给人一种震撼感。
  • “耸壑泻珠玑”则进一步描绘了山石的高耸入云、瀑布般的水流景象。这里的“耸”字描绘了山峰高耸入云的形态,而“泻”字则形象地表达了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场景,仿佛珠玉散落一般。整个词语组合生动地展现了山石与水流的壮美景观。
  • “万籁此俱寂”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通过描写四周寂静无声的环境,突出了诗人对这一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这里的“万籁”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而“俱寂”则表示这些声响都已消失殆尽,只剩下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大地。这种寂静的景象使得诗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 “但余钟磬希”则点明了尽管四周寂静无声,但仍有一些声音在回荡。这里的“钟磬”指的是古代寺庙中敲击的钟鼓等乐器发出的音响,它们虽然被其他更微弱的声音所掩盖,但仍顽强地穿透了周围的寂静氛围,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宁静与慰藉。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 “但余钟磬希”一句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感悟。尽管周围环境寂静无声,但钟磬之声却显得格外清晰而悠扬,这或许反映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渴望与追求。他可能在思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或者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

3. 赏析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主题思想,展现了黄公望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卓越的创作才能。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境界之中。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索和思考。

二、作者简介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浙江宁海县(今属浙江)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篆刻家。他是中国元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人画家之一,与吴镇齐名,并称“元四家”。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尤其是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笔墨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他的画作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成为后世许多画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三、背景分析

《题山水图其二》是黄公望晚年的作品,这一时期的黄公望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争和世俗的纷扰,转而投身于艺术创作之中。这一时期的黄公望心境更为宁静和淡泊,他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因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更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和深远的思考。

四、主题探讨

《题山水图其二》以“水”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象。这幅画以水作为画面的主要元素,通过描绘山石、流水、树木等自然景观,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意境。《题山水图其二》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诗人通过描绘水的形象和特性,传达了一种对生命本质和宇宙规律的理解。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源于水,而水又能滋养万物、润泽大地。这种观念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题山水图其二》不仅是黄公望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古典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窗口。通过欣赏这首古诗及其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