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只如灵云见桃花,毕竟是见非见。
玉兔挨开碧海门,金乌啄破琉璃殿。
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十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三首·其十二》是宋代诗人释月涧创作的一首古诗词,它以简洁而深邃的文言文风格,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佛教教义的独特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作者介绍:释月涧,字晦叔,号云岩,又号清夷子。他的诗作多反映出他对禅宗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体验,体现了佛教教义中关于“空”的思想。他的作品常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使得读者能够在短暂的阅读中领悟到无穷的智慧。
原文翻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偈颂一百零三首(其十二)》是释月涧在北宋时期所作的一首诗。其中“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一句,意指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看到的只是表象,而非事物的本质。这种观点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误解和偏见,强调了观察和认识的重要性。
赏析要点: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表面,洞察事物本质的哲学思想。诗人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对生活、宇宙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洞察和反思。
艺术特色:《偈颂一百零三首(其十二)》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练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意象。诗人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和智慧的魅力。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其成为一种深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历史意义及影响:《偈颂一百零三首(其十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释月涧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也为后来的文人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思想资源。许多后世诗人在创作中深受其启发,将其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偈颂一百零三首·其十二》不仅是释月涧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