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十四

诸佛的旨,诸祖玄机,分明觌面为提持。
是汝诸人,因甚觑着眼如眉。
易填巨壑,难满漏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十四》是宋朝诗人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示了诗人对世间万象的独特见解。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释印肃:释印肃是宋代的一位高僧,以诗名世。他的诗歌多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以及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
  1. 原文与译文
  • 原文:”雪人通身却吃骂,兔角拄杖三十下。龟毛索子钓虚空,道理本来非昼夜。元不借,宝所谁知价。一道常光即我心,逼寒虚空无缝罅。”
  • 译文:这首诗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智慧。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被辱骂的雪人形象,象征着人们内心的烦恼和冲突;第二句则用兔子的拄杖敲击来象征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第三句中的“龟毛索子”则是对虚幻之物的比喻,暗示了世间万物都是空无的;最后一句则强调了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它们是无需借助任何外在之物即可领悟的。
  1.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对四种自然现象的描述,引出了对人生和宇宙真理的探讨。这种象征和隐喻的使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广阔。
  • 哲理性强:诗中的每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雪人通身却吃骂”反映了人们对世俗不满和内心的愤怒;“道理本来非昼夜”则表达了时间无常、世事难料的道理。
  • 语言优美:释印肃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这首诗也不例外,每一个字词的选择都经过精心考虑,既符合诗意的需要,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创作背景
  • 佛教影响:释印肃是一位深受佛教影响的诗人,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佛学思想的烙印。这首诗的创作可能也是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通过佛教的教义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
  • 禅宗思想:这首诗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即一切皆空,无我无人。释印肃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这一禅宗哲学,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纷扰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1. 社会影响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文化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 后世评价:历代以来,这首诗一直受到学者和文人的喜爱。它的文字之美、意境之深,被后人多次引用和研究,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资料。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这首诗通过多种意象的组合,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艺术世界。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到宇宙人生的宏大主题的各种意象。
  • 象征明显: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有明确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意象体系。读者需要仔细揣摩和思考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

《偈颂一百零三首·其十四》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宋朝诗歌的特色,更在内容上传递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佛教思想。这首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