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九十七

破砂盆,无贵贱。
等闲拈向昌江上,尽大地人同一见。
仿佛宣州木瓜,依稀景镇宝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九十七》,是宋代诗人释月涧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破砂盆,无贵贱。等闲拈向昌江上,尽大地人同一见。
    彷佛宣州木瓜,依稀景镇宝变。

  2. 诗句解析

  • “破砂盆”:这里的“破砂盆”可能象征着某种打破常规、破除成见的情境。砂盆作为容器,代表着物质世界,而打破砂盆则暗示着对传统的挑战或突破。
  • “无贵贱”:这句表达了一种平等的观念,无论贵贱,所有人都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体现了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
  • “等闲拈向昌江上”:昌江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这里的“等闲拈向”表示随意提起,而“昌江上”则可能是一个比喻或是实际的地名。这句话可能意味着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被轻易地提及或看待,但同样重要。
  • “尽大地人同一见”:这句话强调了一种普遍性,即无论是谁,都能在同一片天空下看到相同的事物,从而引发共鸣。
  • “彷佛宣州木瓜,依稀景镇宝变”:通过对比和类比,诗人试图表达某种超越具体形态或形态模糊的概念。宣州木瓜指的是一种水果,而景镇宝变可能是某种珍贵的宝物,二者在此处被用来说明某种超越具体事物的精神或品质。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破砂盆”、“昌江上”等,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节奏韵律:诗歌的韵律感较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语言精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的语言才华,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社会环境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佛教思想的接受和认同,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平等、自由的精神追求。
  • 作者生平:释月涧是一位著名的僧人,他的生活经历和信仰使他有机会接触并吸收了许多佛教思想。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禅宗意趣,这也使得《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九十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九十七》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艺术瑰宝。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