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

有句无句,金乌吞玉兔。
如藤倚树,癞马系枯椿。
树倒藤解,一冬烧不尽。
句归何处,石虎当途踞。
呵呵大笑,龙头蛇尾。
捺倒烂泥里,刚刀不斩无罪之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释原妙的《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是宋代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和哲学思考。在这首偈颂中,作者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比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以及人们应该持有的态度和价值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主题
  • 诗中的“有句无句”反映了诗人对于语言艺术的探讨,即有时候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 “金乌吞玉兔”与“如藤倚树”,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事物的无常性。
  • “树倒藤解”,意味着当基础动摇时,整个事物也会随之崩溃。
  • “句归何处,石虎当途踞”,则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感,以及对于权威或强势者的讽刺。
  1. 象征意义
  • 诗中用“金乌”和“玉兔”象征时间的流逝,暗喻生命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 “癞马系枯椿”,则象征着表面的努力或束缚,最终可能无法持久。
  • “画船载酒西湖好”,虽然表面上是一幅美好的图景,但诗人通过对比,反衬了人生的另一面——孤独与无奈。
  1. 哲学思考
  • 诗中反复提到“空”与“水”,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以及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 “龙头蛇尾”,形象地描述了事物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复杂性,提醒人们要有全面的思考和应对。
  1. 文学手法
  • 使用了一系列的象征和比喻,如“微雨洒花”、“淡烟笼竹”,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通过对比(如“急管繁弦”与“行云却在行舟下”),突出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情感表达
  • 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批评。
  • “画船载酒西湖好”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而“行云却在行舟下”则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
  1. 历史背景
  • 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释原妙的《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诗歌,也是对人生、世事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