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十五

身贫道贫,无法可亲。
一味盲枷瞎棒,闻者见者莫不生嗔。
黄金自有黄金价,终不和沙卖与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十五》是宋代僧人释原妙的作品,描绘了尘世与禅意间的微妙关系。释原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简朴隐居生活的向往。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生平
  • 释原妙,南宋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致力于宗教修行和文学创作。
  • 释原妙的隐居生活反映了他对于世俗名利的超脱,以及对内心清净的追求。他在山林中独自修持,不与世隔绝,体现了禅宗的“即心即佛”的思想。
  1. 诗作内容
  • 《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十五》中的“身贫道贫,无法可亲”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贫困和精神空虚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物质虽富但不可得亲近,而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才是人生真正追求的目标。
  • “黄金自有黄金价,终不和沙卖与人”则是在告诫世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拥有,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人格的独立。
  1. 艺术特色
  • 释原妙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外在的繁华和内在的贫瘠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他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
  • 语言朴实无华,却又意味深长。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 文化影响
  • 作为一首偈颂,它不仅反映了释原妙个人的生活哲学,还体现了宋代禅宗的文化特色。在佛教文化中,偈颂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用以表达教义和修行心得。
  • 这首偈颂在后世被广为传诵,不仅因为它的艺术魅力,更因为其中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意义
  •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诱惑,这首诗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平静与满足,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从而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 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通过内心的修炼,实现自我超越。

《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十五》不仅是一首表达禅宗思想的文学作品,更是反映了释原妙对于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如何实现内心平静与自我超越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