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二首 其二

异代多同俗,千秋饷楚魂。
人才终可惜,祀事故常存。
赤卤丰禾黍,闲民长子孙。
怜渠身世拙,满眼暮云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端午日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饶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诗句内容、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饶节:字茂老,号东湖居士,南宋文学家、政治家,其诗风以清丽著称。
  1. 创作背景
  • 异代多同俗:诗歌开篇即表达了不同朝代的人们都有共同的习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传承与文化延续的认同。
  • 千秋饷楚魂:“饷”在这里有庆祝的意思,指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共同祭奠屈原的精神。而“楚魂”则暗示了屈原的忠贞不渝和高洁品格。
  1. 诗句内容
  • 赤卤丰禾黍:描述了丰收的景象,赤色象征着热烈,卤则可能是指稻田中的泥土或水中的物质,这里用以形容稻谷的颜色和生长环境。
  • 闲民长子孙:反映了古代农民虽生活简朴,但子孙绵延不断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隐含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肯定和尊重。
  • 怜渠身世拙:诗人怜悯那些出身卑微的人,他们的身世平凡,却依然坚韧地活着。
  • 满眼暮云屯:表达了诗人看到世间万物都呈现出暮年景象时的感慨。
  1. 主题思想
  • 文化传承:通过描写节日风俗和历史人物,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尊重。
  • 人民关注:通过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描绘,体现了诗人深切的民生关怀和对普通人民的同情。
  • 自然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如“赤卤丰禾黍”、“闲民长子孙”等,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异代多同俗”与“千秋饷楚魂”,展现了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的习俗和文化始终相似,而英雄人物的精神却永存。
  • 象征手法:赤色的稻田、暮云的堆积,不仅是视觉上的描绘,还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如赤色的丰饶代表着国家的富足,暮云的堆积则隐喻着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端午日二首·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宋代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心。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语言技巧,更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