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代多同俗,千秋饷楚魂。
人才终可惜,祀事故常存。
赤卤丰禾黍,闲民长子孙。
怜渠身世拙,满眼暮云屯。
端午日二首 其二
异代多同俗,千秋饷楚魂。
人才终可惜,祀事故常存。
赤卤丰禾黍,闲民长子孙。
怜渠身世拙,满眼暮云屯。
注释:
- 异代多同俗:异代,指不同朝代;多同俗,即习俗相同。
- 千秋饷楚魂:饷,供奉,祭祀;楚魂,指楚地的亡灵或屈原的精神。
- 人才终可惜:人才,指有才能的人;可惜,意指有才能的人最终难以得到重用或赏识。
- 祀事故常存:祀事,指祭祀活动;常存,意为这些祭祀活动一直存在。
- 赤卤丰禾黍:赤卤,一种红色的土壤;丰,丰富;禾黍,指庄稼;黍,一种谷物。
- 闲民长子孙:闲民,指不受重视的百姓;长子孙,即子孙能够长久传承下去。
- 怜渠身世拙:怜,同情;渠,他;身世拙,意指他的一生境遇平凡,没有显赫的地位。
- 满眼暮云屯:暮云,指傍晚时的云彩;屯,积累;满眼暮云屯,形容眼前的景色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端午节期间所作,通过描写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人们对屈原的纪念,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异代多同俗,千秋饷楚魂”这两句,诗人通过对不同朝代人们共同的习俗的描述,引出了对屈原精神的纪念。屈原作为楚国的忠臣,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故事。诗人通过“千秋饷楚魂”这一表述,表达了对屈原不朽精神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千秋”指的是千年的时间跨度,强调了屈原精神的永恒性。
“人才终可惜,祀事故常存”这两句,诗人提出了对有才能的人的惋惜之情以及对他们祭祀活动的重视。诗人认为,即使有才能的人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重用或赏识,但祭祀活动却一直持续不断,体现了对这些人的尊重和记忆。这里的“才人”指的是那些有才华的人,而“可惜”则是对他们未能得到重用的惋惜之情。
“赤卤丰禾黍,闲民长子孙”这两句,诗人通过描绘丰收的场景来表达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之情。这里的“赤卤”指的是肥沃的土地,象征着丰收的美好景象。而“闲民长子孙”则意味着这些受到忽视的百姓能够拥有子孙后代,得以延续家族。诗人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和谐的期望。
“怜渠身世拙,满眼暮云屯”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那些身世平凡之人的怜悯之情以及对眼前景色的无力感。这里的“渠”指的是他,即诗人自己或者他人;“身世拙”则是指他们的一生境遇平凡,没有显赫的地位。而“满眼暮云屯”则形容眼前的景色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奈,可能是由于社会的不公或个人的遭遇所致。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人们对屈原的纪念,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感受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