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惇上人七首 其二

因君撩我强题诗,却忆当年梦里时。
不识江南好风景,采蘋人唱鹧鸪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惇上人七首 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天竺寺楼十二门,此门开尽见南山。僧来半历寒山路,客到空吟白石坛。
    水色晴看云卷云舒,沙田风动水纹平。朝餐野馆无人馔,暮宿江亭有月明。
    屋上春鸠鸣绕檐,墙头雨燕啄泥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2. 诗歌鉴赏

  • 意象生动:此诗通过描绘天竺寺的景色及与僧人的对话,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诗句如“僧来半历寒山路”和“客到空吟白石坛”,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山林之中。
  • 情感深沉: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还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追求和对生活哲理的理解。诗人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写,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心境。
  • 艺术手法:杜甫在《答惇上人七首》其二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白天和夜晚的对比,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作完成于唐代,具体时间为公元76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当时杜甫正因政治原因被迫远离京城,居住在成都草堂。
  • 创作环境:杜甫身处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多地思考人生意义和佛教哲学。这一时期的他,心境渐趋平静,对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答惇上人七首 其二’不仅体现了杜甫深邃的诗歌艺术,也反映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从而更好地领略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