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百尺绝花尘,一望霜林暮色匀。
啸傲自然能远俗,步趋何必不随人。
参军帽落嘲谁解,□□□残草作茵。
却羡东篱陶处士,菊花犹插碧纱巾。
九日登浮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古代诗歌之美——浅析《九日登浮屠》
顾禧,一位生活在宋代的文人骚客,以其深邃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审美眼光,留下了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诗篇。在众多作品中,《九日登浮屠》无疑是其代表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九日登浮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日登高的场景。“浮屠百尺绝花尘,一望霜林暮色匀。”这句诗通过“浮屠”这一具体物象,引出了秋天特有的宁静与肃穆。而“一望霜林暮色匀”,则生动描绘了深秋时节,霜叶满林的色彩与氛围,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的净化。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啸傲自然能远俗,步趋何必不随人。”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面对纷扰世事,仍能保持内心的独立与自由,不被世俗所累。同时,“却羡东篱陶处士,菊花犹插碧纱巾。”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洁品格的推崇。
《九日登浮屠》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颂,更是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一种反思。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喧嚣与忙碌,但诗人提醒我们,应当在喧嚣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九日登浮屠》是宋代文学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启发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
让我们在欣赏《九日登浮屠》的同时,也不忘思考诗人留给我们的深远意义。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偶尔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感受那份来自古诗的美好,去寻找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力量。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