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怀赵存我碧澜潜心三昆仲

坐久冰生砚,无聊撚白髭。
友朋上心处,风雪打头时。
夜永孤灯共,天寒一雁知。
儿童来膝下,拨火觅蹲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夜怀赵存我碧澜潜心三昆仲》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冬日雪夜里思念好友赵存我的情景,以及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单介绍:

一、诗歌原文

1. 诗句内容

  • 我忆君家雪作堆,瘦棱棱似玉环围。
  • 寒光偏照窗间竹,暖色遥连壁上苔。
  • 东望山海波涛阔,西来霜雪路难跻。
  • 闲看檐前梅数树,还凭栏外雁初回。

2. 诗句解析

  • “我忆君家雪作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赵存我的深深怀念。通过描述雪景,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美丽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与赵存我的深厚情谊。
  • “瘦棱棱似玉环围”:形容窗外竹影的轮廓分明,犹如玉环一般,增添了几分雅致和美感。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雪夜的美景,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 “寒光偏照窗间竹”:强调了窗外竹叶在雪光照射下的独特韵味。这种光影交织的画面,使得整个空间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
  • “暖色遥连壁上苔”:描述了墙角上苔藓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温暖,这种对比增强了视觉的层次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
  • “东望山海波涛阔”:表达了诗人远眺山水的情感。山海之间的广阔景象激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豁达和超然。
  • “西来霜雪路难跻”:描写了一条崎岖难行的道路,暗示了诗人面临的生活困难或是某种挑战。这种描述不仅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也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 “闲看檐前梅数树”:描绘了诗人闲暇时欣赏庭院中梅花的景象。梅花作为坚韧和高洁的象征,与诗人的性格相契合,这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
  • “还凭栏外雁初回”:描述了站在栏杆边远望归雁的情景。这种情景引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寓意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

二、诗歌特点

1. 意境深远

  • 《雪夜怀赵存我碧澜潜心三昆仲》以雪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意境。

  • 诗人通过对雪的描绘,传递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同时也透露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深情厚意通过文字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致入微,无论是窗外的竹影还是墙角上的苔藓,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够触手可及。这种生动的景物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2. 情感真挚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赵存我和三位好友深厚的友谊之情。他们之间的情谊如同雪夜一般纯洁无暇,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让彼此的心灵得到慰藉。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馨的氛围,也让读者深感感动。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与朋友们保持联系,共同度过更多的美好时光。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深度,也让读者更加珍惜身边的友谊。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他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激励作用,也让读者深受鼓舞。

    3. 语言优美

  •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的语言更加优美动听。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诗人在诗中采用了平仄和谐的韵律形式,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悦耳。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4. 主题鲜明

  • 整首诗以雪夜为背景,通过描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友情的珍贵。这一主题贯穿全诗,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且深刻。

  • 诗人通过描绘雪夜中的美景和人物的活动,将友情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描绘,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 诗人通过对友情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许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传承。

《雪夜怀赵存我碧澜潜心三昆仲》不仅是一首表现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