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卢梅岩

梅边灯下别,又见石榴开。
人入多番梦,书无一字来。
背风花下落,冲雨燕双回。
却忆中秋夜,杯馀醉讲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卢梅岩》是宋代诗人顾逢的作品。下面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原文与译文
  • 原文内容:《寄卢梅岩》是宋朝顾逢的一首五言诗,其原句充满了深情和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离别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远方朋友深深的牵挂。
  • 译文注释:在翻译这首诗时,通常会考虑到原诗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以确保译文能够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绪。例如,“梅边灯下别”可能被译为“At the pear tree’s edge, under a lamplight”,而“人入多番梦”则可能被译作“Many times in dreams, people cross into my dreams”。这样的翻译旨在让非汉语读者也能够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场景。
  1. 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写作背景:顾逢生活在宋代,具体时间不详,但已知其与周弼学诗。这种文学交流的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他擅长五言诗,并且与陈泷、汤仲友、高常齐名,合称为“苏台四妙”。这显示了他在宋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
  • 作者简介:顾逢,字郡际,号梅山樵叟。他是宋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顾逢不仅在诗歌上有卓越的成就,还精通其他艺术形式。这些背景信息为了解顾逢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在《寄卢梅岩》中,顾逢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精细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哀愁与不舍。诗中的景物如“背风花下落”,“冲雨燕双回”等都富有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语言特色:顾逢的诗作在语言上追求简洁而富有力度的效果,他善于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在《寄卢梅岩》中,这种语言特色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充满诗意。

《寄卢梅岩》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达方式。它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了解古代诗歌魅力的窗口,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