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其十二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
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
神力不思议。
临执尽,接引定无疑。
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
弹指到莲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 其十二》并非净圆的作品,而是朱祖谋的诗词作品。《望江南·其十二》是清朝朱祖谋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原文、赏析和作者的相关情况:

  1. 创作背景:朱祖谋的《望江南·其十二》创作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正值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即甲午战争(1894-1901年)后的国难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危机深重,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作为一位爱国志士,朱祖谋在国家危亡之际,深感时局之艰险,于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块垒,创作了这首《望江南》。同时,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朱祖谋在诗中借用了古代诗歌的形式,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2. 原文内容
    霜景霁,何处远钟撞。扣月渔榔寒轧轧,祈年社鼓夜逢逢。幽梦起山窗。

  3. 译文注释:《望江南·其十二》的原文如下:
    霜景霁,何处远钟撞。扣月渔榔寒轧轧,祈年社鼓夜逢逢。幽梦起山窗。

  4. 作品赏析: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展现了朱祖谋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他的诗句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特别是诗中的“幽梦起山窗”,既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也寓意着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此外,朱祖谋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古典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钟撞”、“渔榔”、“社鼓”等,都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使整首诗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厚重感。

  5. 写作背景:朱祖谋在创作《望江南·其十二》时,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朱祖谋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和爱国者,深感国家的命运悬于一线,心中充满忧虑和愤慨。因此,他借古人之酒杯,以诗歌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望江南·其十二》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时代特征的诗歌。它不仅是朱祖谋个人创作才华的展现,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