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惟天,云何称德。
展诚致荐,牲用博硕。
诚以牲寓,帝由诚格。
居歆降祥,时万时亿。
绍兴二十八年祀圜丘 奉俎用《丰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丰安》是一首宋代创作的郊庙朝会歌辞,用于绍兴二十八年祀圜丘的奉俎仪式。以下是对《丰安》的详细分析:
创作背景:《丰安》作为宋代郊庙朝会歌辞,其创作背景是在绍兴二十八年举行祀圜丘的仪式。这一活动是为了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帝王的崇敬,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国家的安定与民众的福祉。在古代,天子祭祀天地被视为国之大事,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
文学特征:《丰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祭祀时的庄重气氛和帝王的虔诚之心。其中“至大惟天”,意指天地之广大无垠,而“云何称德”则反映了帝王对于天地之伟大及其恩泽的赞叹之情。诗句中蕴含了深厚的儒家思想,强调人应当遵循天命,尊敬自然。
艺术价值:《丰安》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在音乐、舞蹈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在祭祀仪式中,它被用作奉俎时的歌辞,通过歌声传达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恩之情。这种结合诗歌和音乐的表演形式,使得《丰安》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社会意义:《丰安》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对宇宙自然秩序的尊重以及对帝王权威的服从。通过这种文化传统,可以窥见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及社会治理的理念。此外,通过对《丰安》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丰安》作为南宋时期的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