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昭皇考,大明体神。
宪章文思,宜民宜人。
严父之道,陟配于天。
躬行孝告,有孚于先。
大观宗祀明堂五首 配位酌献用《大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观宗祀明堂五首·配位酌献用《大明》》是一首宋代的诗,表达了对皇帝的尊敬和祝福,以及祈求国家安定繁荣的愿望。
宋神宗时期(1068年至1085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英明的君主——赵顼,即宋神宗。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宋朝国力逐渐强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以郊庙朝会的形式向皇帝表达敬意与祝福,同时祈求国家的安定繁荣。
诗中“于昭皇考”指的是宋神宗的父亲宋太祖,即赵匡胤。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对于先祖的追忆和敬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首诗通过“配位酌献用《大明》”这一形式,表达了对宋太祖的尊崇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宋神宗的美好祝愿。在古代,皇帝被视为国家的化身,其形象和行为对百姓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诗中的“宪章文思,宜民宜人”不仅仅是对皇帝个人的赞美,更是对其治国理念的肯定,希望皇帝能够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为百姓带来福祉。
诗中还提到了“严父之道,陟配于天”,这句话是对父亲角色的一种比喻,强调了父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古代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诗中的“躬行孝告,有孚于先”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敬爱和对孝道的践行。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大观宗祀明堂五首·配位酌献用《大明》》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幅描绘历史画卷、反映社会风貌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以及社会价值观,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