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亲享明堂二十六首 其十 皇帝还位用《仪安》

耳听鋗玉,目瞻熉珠。
乐备周奏,仪参汉图。
神人并况,天地同符。
亦既见帝,王心则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绍兴亲享明堂二十六首,其十:皇帝还位用《仪安》” 是一首宋代的郊庙朝会歌辞,属于宋诗。该作品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祭祀天地以及表达对皇帝的敬意。通过这首诗歌可以了解到当时宫廷礼仪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水平。以下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创作背景
  • 绍兴亲享明堂二十六首是宋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中的一部分,每一首诗代表了不同的祭祀环节。
  • 其十《皇帝还位用《仪安》》则是在这一仪式中的最后一部分,描述了皇帝还位的场景,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与神圣性。
  1. 诗歌原文
  • 耳听鋗玉,目瞻熉珠。乐备周奏,仪参汉图。神人并况,天地同符。亦既见帝,王心则愉。
  1. 诗歌解析
  • “耳听鋗玉,目瞻熉珠”表达了皇帝听到悦耳的音乐和看到美丽的珠玉的场景,反映了音乐和珍宝在仪式中的重要地位。
  • “乐备周奏,仪参汉图”则描绘了祭祀音乐的完整和仪式布局与汉代制度相仿,展现了古代礼制的严谨和丰富性。
  • “神人并况,天地同符”强调了祭祀活动中神与人、天与地之间的和谐共鸣,体现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观念。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对皇帝还位场面的描述,也象征着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皇帝权威的巩固。
  • 通过对天地神明的尊崇来强化皇权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宋代儒家思想中天命观和君权神授的理念。

“绍兴亲享明堂二十六首,其十:皇帝还位用《仪安》”不仅展现了宋代宫廷祭祀的繁文缛节,还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理念和审美情趣。作为文化遗产,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