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怀川

云耕宝陆三千里,月破黄昏十万家。
清夜碧潭澄皎洁,蚌吞银焰产丹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怀川》是元代诗人谭处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哲理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人背景:谭处端是元代的一位著名道士,字通正,初名玉,号长真子。他博学多才,擅长草隶书,师从王重阳,传承了道教的思想。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宗教的神秘色彩,而且蕴含着道家的自然哲学思想。
  2. 诗句赏析:《游怀川》中“云耕宝陆三千里,月破黄昏十万家”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云耕意味着耕作于云端,宝陆指的是神奇的土地或者仙境,三千里可能是指某种宏伟的景象或距离;而“清夜碧潭澄皎洁,蚌吞银焰产丹砂”则通过比喻,展示了大自然中的生灵与变化,清夜和碧潭象征着纯净而深邃的自然,蚌吞银焰产丹砂则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旺盛和神奇转化。
  3. 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绝句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裁,它短小精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此诗作为一首七言绝句,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精炼和深邃。
  4. 文化意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哲理思考的融入,《游怀川》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宇宙、生命、自然的深层次探索。《游怀川》作为元代诗歌的一个代表作,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视角。

《游怀川》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精神的升华。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更深刻的见解,对自然有更加亲近的体验,对人生有更丰富的感悟。

谭处端的《游怀川》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和艺术的人深入研读和欣赏。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以及他们在自然面前的态度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