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是元好问在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情感的矛盾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金朝灭亡之际,元好问接到朝廷征召的命令,必须迅速赶往邓州幕府。这首诗通过细腻地描绘征召文书和作者内心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忠诚的同时亦难以割舍对田园生活眷恋的复杂心态。首联“幕府文书鸟羽轻”以生动的比喻开篇,揭示了作者应召急行的决心和紧迫性。颔联则进一步展开,抒发了诗人虽不情愿但无奈接受任务的心情。颈联中“官有程”三字,不仅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也反映了诗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压力。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职责的回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元好问运用虚实相生、用典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含蓄又深刻。《被檄夜赴邓州幕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元好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诗中的用典,如“官有程”三字直接引用自古籍,不仅增加了诗句的深度,也体现了诗歌的严谨性和历史感。而虚实相生的手法则使得整首诗在传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时代变迁下个体选择的一种缩影。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文人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无奈和辛酸。同时,通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宁静的珍视,以及对自然和谐生活的赞美。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被檄夜赴邓州幕府》不仅仅是一首反映现实政治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是元好问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的风貌。这首诗通过对征召的紧急性、个人情感的矛盾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