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涸沙仍湿,霜馀草更幽。
烟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
坐食知何益,行吟只自愁。
随阳见鸿雁,三叹惜淹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水涸沙仍湿,霜馀草更幽。
烟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
坐食知何益,行吟只自愁。
随阳见鸿雁,三叹惜淹留。
《九月晦日王村道中》是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作品。该诗作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所见所感。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介绍:
作者简介:元好问(约1190年—约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后期至元初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尤其擅长写景言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原文:水涸沙仍湿,霜余草更幽。烟花藏落景,山骨露清秋。坐食知何益,行吟只自愁。随阳见鸿雁,三叹惜淹留。
诗歌赏析:元好问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在秋天王村道中的所见所感。诗中的“水涸沙仍湿,霜余草更幽”描绘了一幅秋水枯竭而草木依然湿润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烟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则进一步突出了秋天景色的清冷与萧瑟。整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内心世界的独白。同时,诗中流露出的孤独和忧愁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契机。
《九月晦日王村道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情感深度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