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熏。
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
饥鼠绕床如欲语,惊乌啼月不堪闻。
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熏。
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
饥鼠绕床如欲语,惊乌啼月不堪闻。
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
元好问《内乡县斋书事》赏析
元好问(1190-1257),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内乡县斋书事》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七言律诗。该诗反映了诗人在担任临危受命职位时的内心挣扎和矛盾,以及他对于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诗作创作于公元1229年,当时元好问因母亲病故而辞官守孝。他选择在内乡定居,并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家园。这个地点不仅山清水秀,而且交通便捷,常为文人雅士所聚集。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好问写下了这首《内乡县斋书事》。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民生的深切关注。诗中的“不忍催科”与“无粟佐军”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忧虑和同情。这种情感贯穿全诗,成为其核心主题。同时,元好问以自然景物为媒介,抒发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菊花山和白鹿原的美丽山水成为了他的抒情背景,这些景观也象征着他心中的高尚情操。
元好问的诗歌不仅仅局限于表达个人的情感,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内乡县斋书事》正是这样一首诗,它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对《内乡县斋书事》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位文学巨匠的才情和胸怀。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中华文化中一种深沉而伟大的精神力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