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女严

鹳崖鱼窟路间关,旬月无由一往还。
寒食归宁见邻女,举家回首望西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女严》是金末元初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是元好问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元代文学和元人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忻州秀容人,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词人。他七岁便能够吟诗,是金朝时期最为杰出的文人之一,其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和个人的感慨。元好问在宣宗兴定五年中进士,后历任多个官职,最终因不仕而以著述自娱,致力于收集和编纂历史资料。他的文学作品多样,尤以诗歌著称,风格奇崛,充满时代特色和历史感。

  2. 诗歌原文:《寄女严》全文如下:“鹳崖鱼窟路间关,旬月无由一往还。寒食归宁见邻女,举家回首望西山。”此诗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未能回乡探亲的痛苦和思念之情。通过“鹳崖鱼窟路间关”这一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回乡之路的艰辛与遥远,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厚感情。最后两句“寒食归宁见邻女,举家回首望西山”,描绘了诗人在寒食节返家时,见到邻居女子的情景,以及全家人一同抬头望向远方西山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故乡深深的眷恋。

  3. 艺术价值:作为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寄女严》不仅展示了元好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和深情的表达,这首诗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环境相结合,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4. 文化意义:在元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寄女严》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元好问作为金末元初的文化巨匠,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通过阅读这首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特点及其与前代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对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寄女严》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它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元好问通过这首诗向世人展示了他对故土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于喜爱诗歌和历史的读者来说,了解这首诗不仅能增加知识面,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