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杂咏五首 其四

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
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元好问并未创作《台山杂咏五首 其四》这首诗实际上,《台山杂咏五首 其四》是金朝诗人元好问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对台山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人世与佛土、人境与佛土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思考。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台山杂咏五首 其四》是元好问在其诗集中的一部分,集中还包括了其他几首作品,如《台山杂咏五首》的其他几首,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元好问对于台山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全面描绘和深刻感悟。

在《台山杂咏五首 其四》中,元好问以“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开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台山的自然景色。他用“龙穴”这一意象,形容台山地势险峻而深邃,如同龙之洞穴一般,充满了神秘感。接着,诗人用“百草千花雨露偏”来比喻台山上的植被茂盛,各种花草树木在春雨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台山的自然风光,也蕴含了诗人对于生命活力和自然美的赞美。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净土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这里的“佛土”指的是佛教中的清净之地,诗人通过将其与人境相比较,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的愿望。同时,“谁家随步得金莲”则是指谁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通往佛教净土的道路,暗指了修行者对于真理的探索和对于宗教归宿的追求。

《台山杂咏五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赞美台山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元好问对于人生、自然与佛教三界关系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好问的文学才华以及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