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答杨焕然

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
人人握和璧,燕石谁当分?
关中杨夫子,高诲世所闻。
十年玄尚白,藜藿甘长贫。
有来河水篇,四海付斯文。
斯文有定在,桓生知子云。
古来知己难,万里犹比邻。
千人国中和,要非心所亲。
东楚西南秦,望君劳我神。
相逢不得语,别去徒殷勤。
白云不可赠,相思秋复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答杨焕然》是金末元初著名诗人元好问所作的诗文,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朝末期至大蒙古国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历史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历史研究成就著称。
  2. 作品原文:《赠答杨焕然·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人人握和璧,燕石谁当分?关中杨夫子,高诲世所闻。十年玄尚白,藜藿甘长贫。有来河水篇,四海付斯文。斯文有定在,桓生知子云。古来知己难,万里犹比邻。千人国中和,要非心所亲。
  3. 创作背景:《赠答杨焕然》的创作背景是在金朝灭亡之后至元朝建立之前,这一时期,元好问身处战乱之中,生活困顿。他在诗中表达了对逝去的友谊和知识的珍视,以及对未来无法相见的遗憾。
  4. 艺术特色:元好问在《赠答杨焕然》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通过对“和璧”和“燕石”的比喻,展现了朋友之间珍贵的友情。诗中的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5. 思想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元好问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具有深远的思想价值。它体现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对于知识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
  6. 名家点评: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他们认为元好问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知识和历史的尊重。诗中的意象和隐喻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赠答杨焕然》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元好问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这首诗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深邃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