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崇子中庵

羡君高节似陶潜,五亩园林老不添。
遁世人情虽淡薄,开门秋色自清严。
案头黄卷香终日,砌下苍苔雨一檐。
后夜中秋更应好,隔窗云木看飞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崇子中庵》是一首七言律诗,由金代诗人马定国创作。下面是对这部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基本信息
  • 作者介绍:马定国,字子卿,生于何时不详,卒年亦难考,但据传其生卒年均在公元一一二五年左右。这位诗人不仅以其才华著称,还因直言不讳而闻名。在宣政末年(约公元一一二五年),他的一句“苏、黄不作文章伯,童、蔡翻为社稷臣”表达了他对当时文人墨客政治立场的不满,也因此得罪了权贵,从而使得他声名远播。
  • 诗歌原文:这首诗的原作已无从查证,但从现存的拼音版和部分译文中可以得知,《题崇子中庵》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其对清雅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崇子中庵的描述,映射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1. 作品赏析
  • 内容概述:《题崇子中庵》通过对崇子中庵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中的“羡君高节似陶潜,五亩园林老不添”赞颂了高洁的人格,而“遁世人情虽淡薄,开门秋色自清严”,则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纷扰、享受着秋天清凉景色的意境。此外,诗中还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感,如“案头黄卷香终日”,以及“砌下苍苔雨一檐”,都透露出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 艺术特点:《题崇子中庵》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其语言优美,韵律和谐,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其次,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再次,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精神追求。最后,该诗也体现了一定的哲理意味,通过赞美自然之美与高尚品德的结合,传达出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
  1. 社会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题崇子中庵》不仅是金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理想,还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金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 思想内涵:这首诗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诗中的“案头黄卷香终日,砌下苍苔雨一檐”等句子,都传递出诗人对于知识与自然的珍视,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这些理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题崇子中庵》是一首充满深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金代诗人马定国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