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贺彦淳还南邠

玉峰明灭暮云边,默计归程约半千。
襁负尚怜灵照幼,家贫赖有孟光贤。
临岐泪眼三年别,夹路风槐六月天。
伫立望君西去远,夕阳村落起孤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贺彦淳还南邠》是金代诗人张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张建,字吉甫,号兰泉,是金朝的一位知名诗人,生活在金代的蒲城地区。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显著的成就,还有诗集传世。
  1. 诗歌原文
    玉峰明灭暮云边,默计归程约半千。
    襁负尚怜灵照幼,家贫赖有孟光贤。
    临岐泪眼三年别,夹路风槐六月天。
    伫立望君西去远,夕阳村落起孤烟。

  2. 诗歌内容分析

  • 背景描述:诗中“玉峰明灭暮云边”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山峦在暮云中若隐若现的景象,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气氛。
  • 情感表达:“默计归程约半千”表达了诗人对贺彦淳即将离去的深深不舍,以及对他旅途平安的美好祝愿。
  • 人文关怀:“襁负尚怜灵照幼,家贫赖有孟光贤”展现了诗人对贺彦淳家人的同情和关心,以及对贺彦淳个人品质的赞赏。
  • 离别感慨:“临岐泪眼三年别”和“伫立望君西去远”反映了诗人与贺彦淳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分别时的伤感情绪。
  • 自然景观:“夹路风槐六月天”则通过描绘夏日风中的槐树和天空,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和季节感。
  • 景色描写:“夕阳村落起孤烟”以夕阳下的村落和升起的孤烟作结,为全诗增添了一份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如玉峰、云边、风槐、夕阳)来烘托人物情绪和表达主旨,使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结构布局:全诗遵循古典诗歌的结构原则,由表及里,由景及情,循序渐进地展开,层次分明,情感真挚。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送贺彦淳还南邠》作为金代诗歌的代表之作,不仅展示了张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 历史价值:此诗作为研究金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本,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和社会状况。
  1. 影响与传承
  • 后世影响:《送贺彦淳还南邠》在历史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赞誉,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源。
  • 传承情况:尽管历经岁月的变迁,该诗仍然被广泛传唱,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送贺彦淳还南邠》是一首充满情感、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金代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