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州风土极边头,二十年中复此游。
青鬓已随人事改,碧溪犹绕寺门流。
轻寒剪剪侵驼褐,小雪霏霏入蜃楼。
为问劳生几时了,不成长抱异乡愁。
再过回公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过回公寺》:历史的回响与个人的思考
张翰,字林卿,金代忻州秀容人。他的作品《再过回公寺》,以七言律诗的形式,描绘了诗人重游山州风土的情境和感慨。首联便开篇明义:“山州风土极边头,二十年中复此游。”这句诗不仅勾勒出山州的风土人情,更通过“二十年中复此游”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的感慨。
“青鬓已随人事改”,诗人用“青鬓已随人事改”来形容自己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人生。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岁月流转的感叹,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碧溪犹绕寺门流”,则描绘了诗人眼中的山间美景,以及那份对过去时光的留恋。
在轻寒剪剪侵驼褐,小雪霏霏入蜃楼的场景中,张翰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寒冷的空气、斑驳的光影、细密的雪花……这些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是他对于生活、自然以及历史变迁的独特见解。
结尾处,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为问劳生几时了,不成长抱异乡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于身处异地的无奈。他既感叹人生短暂,又忧虑无法摆脱异乡的孤独与忧愁。
通过对《再过回公寺》的深入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过往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当下的一种审视和对未来的一种思索。它让我们明白,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再过回公寺》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个体的心路历程。这是对历史的回响,也是对个人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