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叹

谁怜宿料一生无,身后仍遭金十奴。
帷盖却教蒙狗马,不知何事负农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牛叹》是金代诗人麻九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反映了农民的苦难生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麻九畴(1183—1232),字知几,易州人,号神童。他幼年颖悟,善草书和诗歌创作,有“神童”之称。尽管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但他的生活并不顺遂。宣宗兴定末,他试开封府并取得第二名,经义居魁首。然而,由于政治原因,未能进入更高层的官场发展。

  2. 诗歌原文:《谁怜宿料一生无,身后仍遭金十奴。帷盖却教蒙狗马,不知何事负农夫。》

  • 这首诗以“牛叹”为题,通过描绘一个老农的艰辛生活,揭示了底层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和无奈。《牛叹》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强烈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生活的艰辛。诗中“身后仍遭金十奴”表达了农民在死后仍然遭受压迫和剥削的悲哀,“帷盖却教蒙狗马,不知何事负农夫。”则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劳动与被剥削之间的矛盾,他们不知为何会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
  1. 作品鉴赏:这首诗通过对老农生活的刻画,反映出农民阶层的困苦与无助。通过“身后仍遭金十奴”一句,诗人不仅批判了统治者的残酷压榨,也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无法摆脱的命运。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也极具象征意义,如使用“帷盖”(车篷)来暗指农民的生活如同被束缚的动物一样,难以自由自在。这种表达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 创作背景:《牛叹》创作于金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此作品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也是对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刻揭示。

  3. 历史影响: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但因其真实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关注社会现实的传统,也展示了金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牛叹》作为金代诗人麻九畴的作品,通过简短的七言绝句,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