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贞庵访晦之不遇

飞锡南游久未归,北蓝清胜与谁期。
明窗但见横经处,静坐还思酌茗时。
独诵隔林机杼句,漫题渴井辘轳诗。
翠贞庵外千竿竹,啸月吟风待阿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翠贞庵访晦之不遇”是一首描写诗人探访隐士晦之未果的古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晦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庵中环境的细致观察。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作背景
  • 刘左司昂在南游期间久未归家,对北方景色充满向往,期待与谁共度清幽时光。
  • 诗人飞锡(即行者、和尚)南游归来,寻找着心中的圣地翠贞庵和心中的知己晦之。
  1. 诗歌主题
  • 诗中以“飞锡南游久未归”开头,表达了行僧对归宿的渴望和对未知旅程的憧憬。
  • 通过“北蓝清胜与谁期”,诗人表达了对清净之地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 景物描写
  • “明窗但见横经处”,描述了诗人在庵外所见的窗景,以及在窗前静坐时的思考和情感。
  • “静坐还思酌茗时”,描绘了诗人在静坐时的心境和对饮茶的怀念。
  1. 人物形象
  • 通过“独诵隔林机杼句”,诗人展现了自己孤独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 诗人对“渴井辘轳诗”的描写,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和象征,如“北蓝”、“清胜”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语言,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 诗句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体现了诗人的真实情感和自然流露的艺术风格。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追寻和内心世界的抒发,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一种体现,如禅宗思想、隐逸文化等。
  •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1. 情感表达
  • 诗人通过直接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对翠贞庵的赞美和对晦之的思念。
  1. 哲理思考
  • 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如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

《翠贞庵访晦之不遇》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文化意蕴的艺术珍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